数字工厂与工业4.0#
---
创建日期: 2019-04-01
---
无。
很早之前就想谈这个话题,久到都忘了想说些什么。 前段时间生产测试出现大范围超差,需要调查。 通常这种类型的不是超限很多,不是那种重大失误造成明显偏差现象,似乎都无缘无故。
暂时说些别的,何为工业4.0,以及什么2025之类,我不清楚。 其中一个理念是定制化,能够随意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生产,不需要人工介入,智能设计、采购、加工、物流。 流水线能够生产不一样的东西,借助IoT,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ID。 这是我认为的。 最近好像也没怎么提起了。 客户有时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是么……太多的选择反而茫然失措,无法做到优化。 能够提供的可调变量又有多少,能够保证产品质量不会有问题。
另说一方,在一个制造企业,从定制化很强的水电设备到稍微量化生产的齿轮箱。 我们想要知道生产的每一个状况,或者说,想要一个生产的电子拷贝。 原料进来,一道工序,产生了多少新部件。 每个部件经历几道工序,用的什么加工程序/参数,在那个位置,由谁操作,检测结果如何。 几个部件又在某个工序上装配在一块,新的编号,装配参数如何,装配公差测量结果怎样。 序列测试,应用的参数、温度压力,结果表现又如何。 若有偏差,返回拆解,哪些部件又与另一台装配在了一起。 甚至实际运行过程,都在对产品进行持续监控记录。 当“拎起”一个产品,所有过程的信息,从何而来,一目了然。(以及当前状态,在什么位置、产量速度/瓶颈位置、质量问题……) 当前有许多纸档文件记录生产过程,然而:信息不全、数据结构不具备扩展性、记录格式不统一、信息流不顺畅、记录真实值困难、数据修正/拆合难。 如果需要“拎起”,劳师动众,不具备细节追溯意义。
想要记录一切,但是又得易于数据清洗,好似一个旁观者,能回忆当时场景,能提供有用信息。 需要记录的太多,无法全部模拟/采集,产品价值还低不过记录系统。
回到超差,那些不是什么很明显的问题造成的,可就是超差了。 到底哪里发生了变化?“拎出”几个产品,带着哪些变更/标签,对比正常与异常的区别(或许只是归簇)。 然后预测不同过程造成怎样的结果。 对,模型建立。 然而这都只是理想罢了,数据不全、信息不统一,难以清洗。 一个数字双胞胎的建立,需要融入众多过程内容。
太难了。
很多公司开始谈数字化,有多少工作能被计算机取代?对于自动化生产加工,这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如果没有引入专业化的生产线,大型制造业依然需要人的灵活性,等待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吗?那时或许资本宁愿雇佣廉价的人力。 中间的传球手可能会被取代,直接由上级分配任务,指导给操作人员。 我们技术从业者(其实在其他人眼中,还是吗?),多少会觉得很多工作能被自动化,对当前冗余的工作略带鄙夷。但成本因素,淘汰不了,人力此时更廉价。
现在工业的数字化,更多是资源管理上。 为新员工提供更简易、可视化的指导培训。对不同产品进行识别与流程指导(操作仍由人完成),而且能实时更新。 监控与设备联网,识别风险,提前防护。 基于数据的运行状态预测。 更加智能的线路、物流、人员、资源调配。
而对于特定产品研发,还是漫漫兮。数字方案解决公司,进行的是普适性方案,才能占领更多市场。 人工智能还是要人类的引导去完成指定任务,以及这种算法的普适性,(能否用在传统数值计算领域,我深望知,或者是我太无知),机器在诞生思维后或许能思考这些问题,但能否诞生呢?
依然,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