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方言记录#

---
创建日期: 2023-12-29
---
捏哇苏滴?旮旯蛮。

小技巧

从符号表里摘出来的音标字符:

āáǎàã
īíǐìĩ
ēéěèẽ
ōóǒòõ
ūúǔùũ
ǖǘǚǜü
ŋæ

闽北方言#

闽北方言(建瓯方言、建瓯话),应是有些文档阐述,我并没有看过,只粗略记得有《建州八音》一书。 (后来简单搜索了一下,如今在用的只有六音,然而我怎么也分不出来第六音是什么)

我不了解语言学,发音……不了解,文法……不了解,“主谓宾定状补”什么的还是学英语的时候才意识到(好像小学有教过,但那时候哪里明白什么意思)。 就只从自身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发音#

不像一些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声调上的小差异(能听出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建瓯话的发音完全不同(有时甚至不是同一个字)。 也因此,建瓯人说普通话属于没有口音(虽然前后鼻音、平翘舌分不清)……的吧。

本节简单地罗列一些字词发音,规则主要借用汉语拼音音标,加上一些没有依据的标注。

重要

再次,我并不了解语言学,以下发音也没有其它参考(甚至文章内部都不一定统一),看看就好,别当真。

sxī

niẽ

ŋuãe

giõ

dòng

西 sài

nān

báe

yõng

zǎi

yõu

düèng

niū

yōng

sàn

huáe

hòng

jiá

sxì

xióu

kào

nái

guéin

tiàng

ŋū

diòng

yōng

尽管发音不同,感觉上词法和普通话是差不多的。 表达基本上就是逐字替换成本地话。 “我想回家” 就是 ŋuãe xióng diǐn qiõ, “看手机” 就是 xióu

可能也有些表达不存在,比如“逐字替换”我就不知道如何表达,就得改成“每个字变成”这种说法。 (更有可能是我的方言词汇储备量太低了)

另外越来越多的名词,比如 人名、“直播”、“平板”、“无线网路”。 要么不知道到对应的发音;要么即使有,说出来其他人也反应不过来是什么。 在没有广泛传播途径的情况下,方言能表示的词汇将只少不多。 只会越来越多在方言中,夹杂着普通话。

或者说在以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词汇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渗透变成方言被接受。 而现在,大家都能快速从互联网获得新词汇的普通话表达,方言表达就失去了扩散的机会。

词语#

在建瓯话中,说一个人“漂亮”,我们称之为ŋǎ sxí,如果把这个发音翻译回汉字,其实是“雅视”二字,瞬间觉得日常用语非常有古风韵。

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完成这篇文章的原因。 (然而真到要多举几个例子的时候,发现还是挺困难的,各种环顾四周物品去想他们的表达方式 :D)

下表是一些示例。

汉语意思

瓯言发音

瓯言汉意

漂亮

ŋǎ sxí

雅视

太阳

toǖ

日头

说什么

话孰事

建瓯话

guẽin

建瓯事

眼睛

jiù

目珠

睡觉

目憩

别、没、不、莫

muāeāinmãi

莫、冇

不知道

mãi dáe

莫晓得

筷子

竹(的清音)

厨房

diáng gàin

锅间

进去

入去

yẽ

此外也有些特殊表达词汇,例如 “小馄饨”叫biĩn sxì,在外就成了“扁食”; 有一种小吃“芋饺”,叫 záezáe是“饺子”里的“子”,但 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而 māin是“勉强”的意思,也想不到对应了什么字。

其它#

闽北方言不像国内某些方言,会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热度:或者在影视作品中出现,或者被模仿、讨论。 (而且如果福建省要推一种方言作为文化输出,那也不会是闽北方言)

我不知道未来方言会怎样。 年轻时候还想,以后如果有孩子了,也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建瓯话,现状似乎也不容易了。

在我小时候,普通话还在推广期,多少还会要用方言和长辈们沟通。 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觉得我们这辈人不会怎么说方言了(知道,但是不太常说)。 而等到比我们更晚些的孩子出生,家庭里已经很少再用方言交流。

(学校从来也没教过方言,仅凭家庭里的沟通就能学会 也是挺有趣的。不过也因为只要发音上的学习,文法上的学习靠汉语就好了,其实也就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已经离开这片土壤太久了,也没有任何调查。 方言还是会根植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生命力依然顽强。 我也一定会一生记得。


关于闽北方言,暂时想说的大概也就这些了。

其实这篇算是“迟早要还”的作业。

大一有次语文作业,写关于语言差异的,当时不知道怎么玩(该写些什么),大概只写了一句“和普通话在发音、用法上有很大差异”,就交上去了……最后这门课刚及格……

后面想来大学时候真的很多课程不知道怎么“玩”,学得迷迷糊糊的,上课睡觉、作业不交,到后来开始知道“游戏规则”了,也都晚了。

不管怎样,就算我补交了一份作业吧。


难得讲到语言,就顺便夹带点相关的其它想法。

小语种#

我们以汉语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学生时代又学习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于是在接触小语种的时候,会有一种“在坚持什么”的困惑, “使用的人少,影响力也不高,被统一了多好”这种心态。 后来想想,似乎不比说建瓯话的人少,而我一点也不希望建瓯话消失掉。

年纪大了,会慢慢真正发自内心的欣赏多样性。 每个小语种背后都有些独特的文化。 了解差异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不过学习差异依然是很难受的 :D)

有的小语种国家,游戏、影视作品做得不错,会让受众去好奇背后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输出文化。

再转过头看,我们有着更远胜的文化,全都在那。有的太熟悉反而没有意识到,有的我并没有那么深入了解却去追逐其它的文化,惭愧不已。 对我们而言,固然文化没有输出不会有存在性影响,但能讲好一个故事吸引外人胜过冲突与解释。

语言#

以前对“语言”的印象只有比如“汉语”、“英语”,或者编程语言。

而广义上,语言也可以有其它形式。 年轻的异性之间说“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指的是一种语言。 当我们拿出一张纸,约定好什么样的形状代表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信息在哪个位置,这也是一种语言。 语言是一个能够用于沟通交流的抽象媒介。

每个人可能时时在创造“语言”,只要有人遵循同样的规则,能够建立沟通交流。

文化是差异,有差异才有多样化的趣味。 文化也需要群众,太稀碎了难以发展。 文化需要被接受去融合,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隔离”的环境中增长多样性,在筛选中借鉴共存。

需要差异表达,也需要“妥协”与“主流”。 有些语言得为另一些让步,因为需要更多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建造未知的世界。

māin gi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