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方言记录#
---
创建日期: 2023-12-29
---
捏哇苏滴?旮旯蛮。
小技巧
从符号表里摘出来的音标字符:
āáǎàã
īíǐìĩ
ēéěèẽ
ōóǒòõ
ūúǔùũ
ǖǘǚǜü
ŋæ
闽北方言#
闽北方言(建瓯方言、建瓯话),应是有些文档阐述,我并没有看过,只粗略记得有《建州八音》一书。 (后来简单搜索了一下,如今在用的只有六音,然而我怎么也分不出来第六音是什么)
我不了解语言学,发音……不了解,文法……不了解,“主谓宾定状补”什么的还是学英语的时候才意识到(好像小学有教过,但那时候哪里明白什么意思)。 就只从自身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发音#
不像一些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声调上的小差异(能听出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建瓯话的发音完全不同(有时甚至不是同一个字)。 也因此,建瓯人说普通话属于没有口音(虽然前后鼻音、平翘舌分不清)……的吧。
本节简单地罗列一些字词发音,规则主要借用汉语拼音音标,加上一些没有依据的标注。
重要
再次,我并不了解语言学,以下发音也没有其它参考(甚至文章内部都不一定统一),看看就好,别当真。
这 |
那 |
是 |
你 |
我 |
他 |
东 |
西 |
南 |
北 |
上 |
下 |
左 |
右 |
中 |
猪 |
牛 |
羊 |
一 |
二 |
三 |
水 |
火 |
风 |
个 |
十 |
百 |
嘴 |
手 |
脚 |
爹 |
娘 |
孩 |
看 |
听 |
说 |
吴 |
张 |
杨 |
尽管发音不同,感觉上词法和普通话是差不多的。
表达基本上就是逐字替换成本地话。
“我想回家” 就是 ŋuãe xióng diǐn qiõ
,
“看手机” 就是 cū xióu gì
。
可能也有些表达不存在,比如“逐字替换”我就不知道如何表达,就得改成“每个字变成”这种说法。 (更有可能是我的方言词汇储备量太低了)
另外越来越多的名词,比如 人名、“直播”、“平板”、“无线网路”。 要么不知道到对应的发音;要么即使有,说出来其他人也反应不过来是什么。 在没有广泛传播途径的情况下,方言能表示的词汇将只少不多。 只会越来越多在方言中,夹杂着普通话。
或者说在以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词汇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渗透变成方言被接受。 而现在,大家都能快速从互联网获得新词汇的普通话表达,方言表达就失去了扩散的机会。
词语#
在建瓯话中,说一个人“漂亮”,我们称之为ŋǎ sxí
,如果把这个发音翻译回汉字,其实是“雅视”二字,瞬间觉得日常用语非常有古风韵。
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完成这篇文章的原因。 (然而真到要多举几个例子的时候,发现还是挺困难的,各种环顾四周物品去想他们的表达方式 :D)
下表是一些示例。
汉语意思 |
瓯言发音 |
瓯言汉意 |
---|---|---|
漂亮 |
|
雅视 |
太阳 |
|
日头 |
说什么 |
|
话孰事 |
建瓯话 |
|
建瓯事 |
眼睛 |
|
目珠 |
睡觉 |
|
目憩 |
别、没、不、莫 |
|
莫、冇 |
不知道 |
|
莫晓得 |
筷子 |
|
竹(的清音) |
厨房 |
|
锅间 |
进去 |
|
入去 |
吃 |
|
噎 |
晒 |
|
曝 |
此外也有些特殊表达词汇,例如
“小馄饨”叫biĩn sxì
,在外就成了“扁食”;
有一种小吃“芋饺”,叫gá lā záe
,záe
是“饺子”里的“子”,但gá lā
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而gá lā māin
是“勉强”的意思,也想不到对应了什么字。
其它#
闽北方言不像国内某些方言,会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热度:或者在影视作品中出现,或者被模仿、讨论。 (而且如果福建省要推一种方言作为文化输出,那也不会是闽北方言)
我不知道未来方言会怎样。 年轻时候还想,以后如果有孩子了,也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建瓯话,现状似乎也不容易了。
在我小时候,普通话还在推广期,多少还会要用方言和长辈们沟通。 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觉得我们这辈人不会怎么说方言了(知道,但是不太常说)。 而等到比我们更晚些的孩子出生,家庭里已经很少再用方言交流。
(学校从来也没教过方言,仅凭家庭里的沟通就能学会 也是挺有趣的。不过也因为只要发音上的学习,文法上的学习靠汉语就好了,其实也就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已经离开这片土壤太久了,也没有任何调查。 方言还是会根植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生命力依然顽强。 我也一定会一生记得。
关于闽北方言,暂时想说的大概也就这些了。
其实这篇算是“迟早要还”的作业。
大一有次语文作业,写关于语言差异的,当时不知道怎么玩(该写些什么),大概只写了一句“和普通话在发音、用法上有很大差异”,就交上去了……最后这门课刚及格……
后面想来大学时候真的很多课程不知道怎么“玩”,学得迷迷糊糊的,上课睡觉、作业不交,到后来开始知道“游戏规则”了,也都晚了。
不管怎样,就算我补交了一份作业吧。
难得讲到语言,就顺便夹带点相关的其它想法。
小语种#
我们以汉语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学生时代又学习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于是在接触小语种的时候,会有一种“在坚持什么”的困惑, “使用的人少,影响力也不高,被统一了多好”这种心态。 后来想想,似乎不比说建瓯话的人少,而我一点也不希望建瓯话消失掉。
年纪大了,会慢慢真正发自内心的欣赏多样性。 每个小语种背后都有些独特的文化。 了解差异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不过学习差异依然是很难受的 :D)
有的小语种国家,游戏、影视作品做得不错,会让受众去好奇背后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输出文化。
再转过头看,我们有着更远胜的文化,全都在那。有的太熟悉反而没有意识到,有的我并没有那么深入了解却去追逐其它的文化,惭愧不已。 对我们而言,固然文化没有输出不会有存在性影响,但能讲好一个故事吸引外人胜过冲突与解释。
语言#
以前对“语言”的印象只有比如“汉语”、“英语”,或者编程语言。
而广义上,语言也可以有其它形式。 年轻的异性之间说“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指的是一种语言。 当我们拿出一张纸,约定好什么样的形状代表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信息在哪个位置,这也是一种语言。 语言是一个能够用于沟通交流的抽象媒介。
每个人可能时时在创造“语言”,只要有人遵循同样的规则,能够建立沟通交流。
文化是差异,有差异才有多样化的趣味。 文化也需要群众,太稀碎了难以发展。 文化需要被接受去融合,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隔离”的环境中增长多样性,在筛选中借鉴共存。
需要差异表达,也需要“妥协”与“主流”。 有些语言得为另一些让步,因为需要更多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建造未知的世界。
māin gi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