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 on edX#

---
创建日期: 2022-05-28
修改日期: 2022-12-21
---
结束了,结束了,我的朋友啊。

在我几个月以来不需要赶 PoM 课程的第一个周末,我开始写这篇文章。

前段时间,或许天气没有转暖、或许因为新冠不想出门,加上每周总拖到习题截止日期前周末才开始学习。 每周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看娱乐视频、一点家务和非常没效率地课程学习,就过去了。

第一个没有课程的周末,却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早晨起得不晚,一点一点地耗着,只在家里坐着。

(然后因为强烈的拖延症,写了一半没写了,就拖到了新课程开始又结束,再拖到了现在整个课程系列结束……)

在线课程#

PoM 是 edX 上一个 MicroMaster 的系列课程:“Principles of Manufacturing”。 总共八门,包含 制造系统、过程控制、供应链、财务、计划、决策 之类的。 听着似乎,还挺不错的吧。

偶尔会在网上找单个感兴趣的课程, 或者在学习中觉得简单了,重复了,又在基础打转; 或者学习完忘记了,没用上,和预期似乎不搭嘎。 这些课程就好像在不同的学科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搞课程系列并非首次,之前还有过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和 “System Engineering”。 系列课程是希望自己能在一个范围内更深入、有体系地了解。 而其实有的系列课程,就像是有导游带着我走马观花,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所以让我沮丧……

(好像是每次都会这样)即使多次自我怀疑,到底有没用处,我也还是会把课程结束。 一方面,其实付钱就是这样,强制自己跟着,别不心疼钱啊。 另一方面,似乎除了这些我也不知道其它该做什么。 不论是什么,看书、编程、看视频,又或者即使玩游戏、社交、旅游,或许会舒适那么一两天,再过一段时间依然会问同样的问题。

是我功利了…… 开启课程,一方面是想了解知识,不论是温故或是初见,能够知新就有一定的喜悦,有时还期待会有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一直对自己学历耿耿于怀,所以从 单个课程 到 课程系列 再到 MicroMaster,都希望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 然而实际上 edX 的这些,并没有被国内主流认可吧?(至少我在报 个税专项扣除 的时候没用……)

原因不相上下,至少在日后的工作中,但愿能在技能或者牌面上提升竞争力。

制造原理#

选择“制造原理”是因为自己处于这么一个制造的行业,但是对于产品本身并没有太多深入见解。 当时想着能够通过这么一门课,或许可以体系学习些先进制造工艺,毕竟顶着个“原理”的名字。 (不然我就选另一门机器学习的系列了)

又被第一门课 MPC I 震慑住了,满满的敬畏。

结果学了些粗浅的财务、做了些没有根据的战略分析,再后来是库存分析。

嗯……精益理论、改善改进、瓶颈和生产率等等,这不就是我刚工作时候接触的东西嘛! 我其实当时没有理论、系统的学习,就是跟着瞎参活。 那我现在到达当时他们的认知水平了吗?

那时他们想要把这些运用到非流水线的生产中去,只是搬了个形式,还是确实有帮助呢? 我个人感觉非管理人员都特别烦他们。 现在怎么样了? (有那么一些些像现在的公司,要把大数据和数字孪生带入到产量很少的产品上,适用吗?)

虽然和预期不太一样,并没有出现高新科技与特别的产品,更多的像是流程管理、控制。

我还挺喜欢这种类似数学的逻辑思考题,比如队列的模型,样本相关的测试。 (当然也有主观的作业,写分析作文的,不喜欢)

(过去太久了,不知道想说什么了)

课程故事#

出师未捷

开始这个课程系列的时候,大约在2021年十月份,第一门课程是 制造过程控制(MPC I)。 前两周的概率内容还算简单,第三周有关 原假设(null hypothesis) 以及 P值 的计算,直接懵了。

由于我常常拖到最后一天才购买核验(Verified)课程,当时还没交钱,就在纠结是否要继续,是不是有些内容需要在其它课程中了解。 我也常常不看课程提供的相关材料,只看每周的课程视频,基本上已知的就能理解,没学过的看完视频也不一定理解。

于是抱着特别的敬畏,放弃了第一门课程,后面抽了点时间乖乖地去看参考书目OpenIntro Statistics。(其实也没看完)

事实上一年后我再开始这门课的时候,到了相同的位置,依然云里雾里的,因为有一些知识点一直没绕过去。 第三周课程的习题依然答错第一次,眼看着截止日期就要到了,答题网页出错了,又多了几天苟延残喘。 (也因此我常常觉得,各种巧合让我有惊无险度过了这些课程)

看着论坛里其他同学非常认真的提示、讨论,第二次回答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算得的一个接近0数值。 没办法,只能试试,结果我还真对了。原理他们真的是在很认真的学术讨论……非常令人无语。

但也终于弄清了一些概念。

自暴自弃

一门课程叫做“策略与领导力”,啧啧啧,指望着能提升下自己的管理能力。

它的形式是:每周放出一个材料,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写篇小文章,然后让学生互评。 互评这种形式,之前也有,“系统工程”那个系列课程里很多,我曾经吐槽过,只看数量不看质量。

这门课,一周时间写小文章,提交完后的一周对至少五位同学的内容做出评论,再一周后还要进行自我评价。 总之一周的内容,时间线很长,同一周有三种内容在同时进行。

不同于“系统工程”里的那种评价模式,立刻出分数。 这门课的超长时间线,一周内容的分数得等到全部阶段都结束了(再加上一周)才有分数, 所以当我都到第四周了,还不知道第一周内容的分数是怎样的,不知道给分机制如何。

我的目的,学习是一部分,可是拿证书裱面子也是一部分,我很想知道分数,害怕自己不过浪费钱。 我评论不出个所以然,我自己也没看明白,每次都拖到周末,一篇篇的小文章,很难理解别人的思路,看着就脑壳疼。

按说周期这么长,那是不是会有工作人员去审核,再给出他们的评分? 我那浑水摸鱼的小文章,以及“你说的对”的这种评价,岂不是很难得分?

到了第四周终了,课程及作业一点都没碰,打算放弃,来年再战了。 课程核验截至日期也马上就到了,突然发现第一周分数出了,即使作业质量不佳,数量分并没有少太多。 也就是好好完成任务也能过这门课。 于是立刻核验(撒币),开始补救任务。

最终完成了课程,果然是没工作人员去审核每个人的作业质量吧……

我过程中一直吐槽,都不知道答案互评有什么意义,直到快要课程结束了才发现,提交截止日期后,会有参考答案释出……

挑战底线

如前,常常等到最后才核验课程,常在河边走,就湿了鞋,两门课错过了截至日期。 之前DE课程就出过这事。

于是一次性购买了剩余课程的核验,然而并不能把这一轮的课程变成核验资格。 去论坛发帖求助,课程员工额外开了一天进行核验,方得解决。 (不然要拿到系列证书又得等一年了)

也因此后面几门课程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已经有核验资格, 然后第一次收到了社区助教(Community TA)的邀请,也算意外收获了。

尘埃落定(了吧?)

2022年12月10日,最后一门课 (MPC II) 的考试。

我还挺紧张的,一方面不管是 MPC I 还是 MPC II ,都是整个系列里内容比较难的。 另一方面,整个系列最后一个课程,可不想在这里翻车,一翻车可是等一年呢。

真的挺担心考砸的,给的考前练习不简单,如果是真那样考,开卷考试都无从下手。 虽说每周的作业都能答,那是能试对错的。 一些知识点当时能理解推导出来,可是过一周就忘了,年纪大了 emm 。

我还算上心的准备考试,先把做过的习题重新看了看,再把课件过了一下。 比较担心多重 nested variance,多变量优化,以及 response surface 分析 (总之是第四周和第五周的课程)。 说是看了,可也没怎么看进去,大抵知道些位置,具体推导逻辑并没重新回忆,很是心虚。

忐忑的开始考试,以为会一题比一题难,结果就这、就这、就这? 怀着考大学知识的心态,做了些初中数学,有些太过简单反而反复确认有没算错。 就连平常作业最常用的 beta = (X' * X)^(-1) * X' * y 都不需要,MATLAB都没开!一个ANOVA都没算!

考试结束,虽说带监考的结果一般都要等很久,结果暂时不显示。 不过已经提示将在某天可以获得证书,就知道过了(还没有算上20分的互评作业)。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课程系列就结束了。

像是 DE 的 XSeries 一样,没开始前感觉不那么容易,哪一年能学完哦? 而最终也都迎来了结束的时候,似乎也没有过去那么久,似乎一路的各种巧合都促成了这件事的完成。 (当然似乎也都忘得差不多了)

关于学习#

因为有搜索引擎,我现在学习基本不做笔记。 (只是有时候喜欢记录自己误解、恍然大悟的时刻,就是这些记录,但是往往过后就也看不懂)

但是学习到最后一门课,我好希望自己能够记得这门课程, 因为在我终于知道ANOVA表怎么看了。 此前参加过DoE培训,以及TR3的MSA,只是知道有这些东西,大概知道P值和0.05有些关联,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就分不清谁大谁小。 这次至少知道从F到P的过程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分析,总是大概、模糊的感觉,看上去如何如何,没有一个理论支撑的样子。 而以后,我或许会想,做个 原假设,算一算 P值。

可是只要使用不多,我或许很快就忘了。

现在,即使是回顾上一周的课程,我也要过了很久才似乎能够同步上状态。 感觉自己到了老了的状态,并非完全不能学习,只是进入状态很慢,模模糊糊有点印象。 环境切换不能那么频繁,脑子用得少,就迟钝了。